地址:济宁市济邹路一号。
2004年9月初闭幕的第四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推出了方便面行业的新产品——玉米杂粮方便面之后,玉米杂粮方便面异军突起,阔步跨入方便面主流产品之列,并带动了我国玉米杂粮加工、调味品、包装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其生产基地遍布北京、山东、四川、贵州、东北、河北等地,培育了新一代玉米杂粮方便面生产企业,推出了一批杂粮品牌方便面,推动了方便面行业向深层次发展。
中国的面制品业,尤其是方便面行业,是最具民族特征的产业之一,是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面制品行业自1992年以来的10余年里,年产量从15亿包快速增长到2002年的300亿包,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方便面生产国与消费国。未来十年,以“康师傅”为代表的三资企业———康师傅、统一、日清、农心,以姚中良为领军的河南军团,以范现国为代表的华北新军及以锦丰为代表的南方群体,这四大板块,将构成中国方便面市场竞争的主体,并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竞争”,在“共同把市场做大”中竞合。下一轮竞争的基础将从有形资产的规模效应走向无形资产的规模效应,并从中诞生出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玉米杂粮方便面将是未来十年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方便面之一。
杂粮方便面占地利是因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之一,中国玉米产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二位,去年总产量高达1.15亿吨,按农业部近期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剩余玉米,原先只作为畜牧饲料。如果及时将这剩余的800万吨玉米进行技术上的深加工,制成680亿包方便面,产值可达612亿元。目前,中国杂粮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增,价格一路攀升。荞麦的价格已从2002年的360美元/吨飙升为2003年的600美元/吨,其主要进口国是日本。荞麦在日本被定义为具有美容、健身、排毒作用的功能食品,市场需求量很大,我国的面制品行业应充分关注这一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在“无公害原料”和“东方饮食文化特征”两方面做足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杂粮及薯类方便食品上,不失时机地扩大国内市场并稳步占领海外市场。
杂粮方便面占人和是玉米杂粮方便面满足了21世纪消费者的需求。中国自古就有“药补不如食补,医疗不如食疗”的说法,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杂粮的需求日益增长,有85%的人偏爱“健康美容有益”的食品。玉米杂粮方便面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粗粮细做,使玉米食品规模化、高档化、方便化,将方便和营养完美地结合起来。国际卫生组织和老人协会对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做过调查,发现长寿老人中有50%常吃杂粮。据专家介绍,杂粮的营养价值比精制的面粉、大米更高,含有许多保健、益寿的营养成分和防癌抗癌的物质。可见注重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已成为一种共识。杂粮的粮药兼用功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保健消费心理,使杂粮身价倍增,纷纷登上百姓餐桌,特别是玉米杂粮方便面深受消费者的厚爱,在市场上热销。这也正是玉米杂粮方便面问世以来短短一段时间就成为时尚食品的重要原因。
“瞄准市场空缺”加速企业发展 方便面生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除了价格的竞争,技术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一种新产品上市周期逐步缩短的同时,消费者会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品,一旦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那么就会被市场自然淘汰。我国现有300多家方便面生产企业,而强强企业只有15家,其他企业在现有的情况下要想赶超强强企业很难。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只有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瞄准市场空缺”扬长避短,才是竞争的高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精明的决策者应发挥自身最大的“兵力”优势,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瞄准市场空缺”,以己之长制他人之短,抢先控制市场的“制高点”,潜心研究市场需求,巧钻市场空缺,专攻市场冷门,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玉米杂粮方便面为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处于危难中的方便面企业,免除了在同行之中进行价格战的自相残杀,为其发展找到了新的生机,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再现风采的良好时机。
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面制品业尤其是方便面行业,是中国入世后最有可能冲出国门的优势产业。加速企业整合,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我国制品业的整体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方便面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玉米杂粮方便面定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方便面行业驶入品牌时代的快车道,并在其发展壮大中培育一批像康师傅、统一、华龙、白象这样著名的食品企业和品牌。
查看更多